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据东方早报5月22日报道上海古鞋藏家杨韶荣在自己家里开办私人博物馆“百履堂”的故事。杨先生收集了南宋至民国1500双价值不菲的珍贵古鞋,今年6月他将带着自己的部分古鞋,参加首届市民文化节收藏大赛。 上海的私人博物馆,杨韶荣并不是第一个。从上个世纪80年代王安鉴在全国首创“王家钟表博物馆”算起,迄今为止申城私人博物馆已超过100家。但私人博物馆的发展...
第37个“国际博物馆日”,建在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开馆,馆内展示陈巧生家族四十年来收藏的明清炉和500件“巧生炉”。截至昨天,已经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收藏界、铜炉界嘉宾千余人。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是经国家批准注册的专题博物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巧生大师创办,是全...
出于安全考虑,除了偶尔对外国友人、学生等预约开放外,杨韶荣很少将自己的“百履堂”对陌生人开放。“百履堂”的日常打理都靠杨韶荣一个人,不仅精力不够,不能让更多人看到全部展品是让他遗憾的地方。“这些鞋子的展示功能完全没有发挥出来。”杨韶荣感慨,“如果是正规博物馆,肯定都有展签为每双鞋标上名称、年代、产地和功能。R...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也是地方文化的地标。然而,在国内不少地方民办博物馆发展却遭遇尴尬,土地问题就是其中的老大难问题。不少博物馆的土地都是租赁的,有一定期限,期限到了该怎么办?在这样的困惑面前,有的民间博物馆被贴了封条,有的博物馆不敢放开手脚投资经营。我们也来看看国外的民间博物馆生存状况。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介绍,当地的私人博物馆往往并不期望盈利,纯...
既然名气、规模、资金都不如公立博物馆,那么私人博物馆的未来之路又在何方呢?所有的人都只能说:“尚在探索之中。”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认为,摆在私人博物馆面前的两大难题是业务成长和经济支撑,“私人博物馆未来的路还很长,它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奠定自己的地位。” 连上海博物馆这样的大型公立博物馆都不得不通过各种专业化的展览来提升地位,那么默默无闻的私...
竹雕作品吸引着好奇的目光。 在安亭镇一条街上,近来出现了一座私人博物馆,引得周边青少年和文化人士争相前往参观。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高达100多件,生动展现了嘉定历史文化的深厚底子,其“能级”堪比外省市一个地区性博物馆。而这样一座博物馆,竟是嘉定博物馆一名普通职工周嘉在业余花了十年时间耗资上千万元打造的。尽管自己还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周嘉却选择了为文化保护而去工作、奔波乃至...
“民间的收藏家越来越多,当他们的藏品大到一定数量以后,必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来呈现,无论它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是艺术馆也好,是博物馆也好,都是为了展现这些艺术作品。这是一件好事,而且也是一种趋势。”国内策展人李冬莉这样描述国内的私人博物馆现状。 随着艺术品市场逐渐升温,越来越多人步入了收藏者的行列,当这些收藏品数量逐渐增多后,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瑰宝,也需要一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